“田园新野”的乡村振兴之路

“田园新野”的乡村振兴之路

2019-10-14 综合
广告02
部落村的幸福变迁
河南临颍:发展山桐子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新途径

“田园新野”的乡村振兴之路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新野县,看到纺织服装、光电电子、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县乡村联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田园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感受到坚持城乡一体、建设美丽城乡、打造田园景观的魅力;享受到弘扬田园文化,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的新风尚。三国古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田园新野”之路步履铿锵,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新野县强化“田园新野”发展理念,以发展田园产业为重点,以打造田园景观为关键,以培育田园人文为保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先后获得中国棉纺织名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县等荣誉。

  发展田园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环境生态、发展方式生态、产品生态三个角度着眼,通过科技、信息、人才多要素集中,大力发展田园产业,努力打造低碳、循环、清洁、高效的全域绿色工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现产业层次的高端化发展。目前,田园产业从空间布局上呈现三个层次,发展势头迅猛。

  县城抓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集聚区为抓手,推进纺织服装、光电电子、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更具规模优势和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大力支持纺织服装产业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随着新纺公司高档针织染整项目建成投产、俞建勇院士工作站揭牌运行和大批国际先进设备的引进,以新纺公司、罗蒙服饰、华星公司等98家企业为主体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全县纱锭达200万锭,织机3000余台,年产纱线30余万吨、坯布2.2亿米,吸纳就业4.5万余人,棉纺织产业规模居全省首位。着力推动食品加工和光电电子产业向高层次发展、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以华宏食品等35家企业为群体的食品加工产业和以鼎泰电子等20家企业为群体的光电电子产业,带动3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乡镇抓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以乡镇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形成了肉牛、蔬菜、花生、黄酒、梨加工等乡镇特色园区、基地,加工企业119家,专业合作社1107家,家庭农场467家,各类种养大户及涉农服务主体1500多家,经营总面积近7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6%,从业人员达35万,占全县总劳动力的68%。肉牛产业园区以科尔沁牛业南阳公司为龙头,联通农、牧、工、商四大业态,形成了“两全两高”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2018年全县肉牛存栏13.4万头,出栏8.8万头,肉牛产业化集群实现产值48亿元,利税3.5亿元。蔬菜产业园区打造了全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县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年产蔬菜17.5亿公斤,实现产值30多亿元,亩均产值7000元以上。王庄乡花生产业基地形成了种植、剥壳、收购、仓储、物流、销售、加工全产业链格局,成为豫西南地区最大的花生交易集散地(年交易量200余万吨),年播种面积60万亩以上,总产量在24万吨以上,亩产净收入1700元左右。上庄乡晚秋黄梨产业基地以明菇食品公司为龙头,形成了集梨产品加工、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年加工规模达3.6万多吨,带动全县种植近2万亩。前高庙乡黄酒产业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县级黄酒协会,推动黄酒产业发展壮大,带动红小米种植、玫瑰种植、黄酒文化发展,年产值达2亿元。

  村级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鼓励有独特资源、生态文化优势的村庄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电商和媒体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加速乡村振兴。新甸铺镇津湾村整合土地资源,栽种桃树1万多亩,成功打造了“春观花、夏摘果”的特色农旅产业,年接待游客达到60万人次,优质桃种植亩均净收益8000元。上庄乡山坡村充分发挥交通便利、土质肥沃的地理优势,以5000亩晚秋黄梨产业基地为依托,探索走出了“观光、休闲、参与、体验”为内容的农游一体化新路子。

  伴随着田园产业的发展壮大,探索形成了产业扶贫“四个三”模式和扶贫车间“两小两快”特点。2018年,3664名贫困群众、5个贫困村实现脱贫退出,新野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市年度考核中位于“好”的档次。

  打造田园景观,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坚持县城与乡村协同发展,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

  完善功能提升县城的“两度两力”。白河滩湿地公园建成开放,东北新区功能不断完善,西区“三路一桥”拉大城市框架,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北有肉牛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南有蔬菜产业园区、东有产业集聚区光电电子产业园、西有产业集聚区纺织服装产业园的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态势。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以“绿色、平安、畅通、文明”四路合一的交通网络为纽带,以县城为龙头,以歪子、沙堰、新甸铺、施庵、王庄5个重点乡镇为支撑,以60个中心村为节点,构建“1城2区5中心8镇60中心村”的城乡发展格局。全面实施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白河书院路大桥、白河纺织大桥、白河史营大桥三座大桥,并以此为节点,加快推进城西片区高铁连接线、西滨河路、新城大道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拉大城市框架,新增发展空间8平方公里;建成投用S103改线、S244城郊至王庄段大修、汉王路升级改造等交通项目,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全域运营,构建了内联外通的便捷交通体系。全面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引进桑德公司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县15个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统领,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在改善村容村貌上,开展“四边四化”活动,即围绕路边、村边、户边、水边,实施洁化、绿化、美化、亮化,启动实施了“千村万塘”综合整治,建设绿色生态亮丽村庄,提升田园风光品质。在“厕所革命”上,加强改厕与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合理选择改厕模式,今年已完成4332户,去年以来已累计完成18852户。在打造生态景观上,依托白河良好水生态环境,建成了白河滩湿地公园,打造了津湾碧海银滩万亩桃园景点,每年郁金香、桃花盛开的季节,吸引了南阳、襄阳等周边大量的游客前来赏花,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两个“爆点”。

  涵养田园人文,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聚焦农村社会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弘扬田园文化,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政通人和、繁荣发展。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围绕市委高质量党建体系,强化县乡村三级书记抓党建的主责意识,推动抓党建往深处抓、实处做。建成了全国首家县级法治文化展馆、全省首家县级党建展览馆、全省首家非公有制经济法治教育基地、全市首家智慧党建信息平台,同时建成了三里河法治文化公园、汉城广场党建主题公园、乡村法治广场等一批党建活动阵地,高标准建成了15个乡镇综合服务中心、270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做到对党员、干部、群众的教育服务常态化、全覆盖。

  以善治保障乡村振兴。成立全省标杆性县级法学会,开展法治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六进”活动,培育“符光录一人普法说唱团”法治宣传名片,推行农村矛盾化解“三理室”“一村一干四警”、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等新机制。

  以文明滋养乡村振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把殡葬改革作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民生实事来抓,形成了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的良好社会风尚。

广告03
广告04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文章总数
1935
下载次数
3334095
评论总数
0
访问总数
337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