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记者 马连华 焦飒
1月8日下午,河南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式前,首场“委员通道”开启。6位来自民营企业、教育、文艺等领域的省政协委员亮相,分别就脱贫攻坚、文艺精品传播、信息化助力黄河治理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郭奎立:
抓就业兜底 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
2020年我省要集中各方面力量、各方面资源,聚焦“三山一滩”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一手抓产业就业,一手抓兜底保障,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确保年底一人不落,全部脱贫。防返贫主要靠产业。我省已经有631万贫困人口脱贫,随着贫困人口的大量减少,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的任务越来越重。2020年,我省还要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对返贫人口及时纳入管理、进行帮扶。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这场战役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在此,我呼吁更多的朋友购买扶贫产品,到贫困地区旅游等,为扶贫工作尽一份力。
贾文龙:
立足市场 面向基层 传播精品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精品。豫剧现代戏《焦裕禄》《重渡沟》的创作者就分别到兰考、重渡沟去深入体验生活,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断打磨作品。制作文艺精品不仅要坚持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态度,还要立足市场、面向基层,这样才能传播精品。老百姓对文艺精品非常渴望,政府和文艺界要加大文艺精品送基层的力度,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河南豫剧三团正在着手创作两部戏,分别以黄河、红旗渠为创作背景,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两部戏。
寇怀忠: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幸福河首先应该是一条和谐的河,人水和谐、水沙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当前,信息化技术已为黄河水量调度装上了“智能大脑”,可以远程控制闸门,实现了黄河连续20年不断流。下一步,我省要大力推进“智慧黄河”建设,充分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力,实施干支流一体化调度,深度节水控水,合理分水,管住用水,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保驾护航。
苗树群: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河南是红色文化的热土,我们要讲好英雄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凝聚起中原更加出彩的强大力量。讲好红色故事要有好的形式,要有符合时代、贴近生活的表达;讲好红色故事,还需要有阵地和队伍,有了这些好的形式、载体、阵地、队伍,红色基因的传承就能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讲好红色故事要与助力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近三年来省社科联到对口扶贫村开展了一系列送文化活动,给乡亲们送去了精气神儿,再加上引进的各类产业,2018年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已经实现了整村脱贫。每一个人,只要是工作出彩、学习出彩、生活出彩,就是在传承好红色基因,就是在发扬红色精神。(下转02版)
王若飞:
营商环境越来越公平
新常态下民营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央近日推出了促进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8条”政策大礼包。有了这个大礼包,民营企业过年就不是“关”,而是“暖”。“28条”很懂民营企业,提出了“坚决抵制否定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破除招投标隐性壁垒”等,给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
正是有了国家的重视和扶持,民企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公平,企业实力也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政府是助力、企业是主力,企业家更是关键。2018年河南省非公有制青年企业家联合会成立,吸纳了我省主要的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借助这一平台,青年企业家在一起互相学习、融合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联合会和食品企业联合研发出了酒糟花生、酒糟鸡蛋,和医药企业联合研发了酒糟膏药,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把酒糟“变废为宝”,也融合出了新理念、新效益。
魏蒙关:
让高科技、新技术惠及亿万农民
乡村振兴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河南农业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就在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具体来说就要“让农民少花钱”“让农民多赚钱”。作为农业高校,我们投身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一定要把人才、科技优势和当地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让高科技、新技术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农民。
荣获第七届道德模范的河南农业大学教师高致明,以及郭天财、张绍文、孙治强、王吉庆、李胜利等专家长期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以田间为课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教兴农的初心在服务基层和服务农民的行动中开花结果。今后,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河南农业大学将持续做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工作,围绕“五个振兴”,打好“组合拳”,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保驾护航,让父老乡亲过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