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王秉亭,山东荣成人,生于1931年3月,中共党员。建国前参加工作,1949年4月8日被新华社胶东分社聘为特约通讯员,同时兼任《人民日报》和上海华东局《解放日报》等七家报刊通讯员,在战争年代,他一手拿锄头种庄稼,一手握笔作文章,积极为党报写稿。1960年郑州大学毕业后,在《河南日报》社编辑岗位上,从事党报群众工作40多个春秋,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10多万字,著有《党报群众工作40年》和《送您一把爱神的金钥匙》等书,多次出席全国性的学术论坛及研讨会,曾被河南日报社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他为党的新闻事业和党报的群众工作,做出了平凡而又杰出的贡献。
王秉亭(1931.3.-2017.3.)
光阴似箭,寒暑易节,王秉亭先生虽然与世长辞3年了,但,他心系群众冷暖,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感人的先进事迹,仍然闪耀着光彩,他永远活在百姓和众多读者心中,祝愿他在天国里不再辛劳……
八十年代初期,我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舟桥部队服役,经常给新闻报刊写稿, 部队首长非常重视关心支持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1986年夏天,一个偶然机会,有幸结识河南日报编辑王秉亭。同年9月,我单位铁道战备舟桥处党委书记袁德义先生找我谈话说,党组织研究确定送你去报社新闻单位学习深造。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弹指间30多年过去,跟随王秉亭先生学习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常常萦绕在我的脑际……
传播党报先进文化 引领农民脱贫致富
1986年10月中旬,河南日报社安排编辑王秉亭到河南省新安县参加报刊发行工作会议,王秉亭老师开始带着我到基层农村实地采访。从郑州出发前,头天夜里,我俩加班加点,自费翻印数百份《提倡乡村党支部订阅<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的文章,第二天发给新安县部分乡村党支部,激发基层党组织订阅党报党刊的积极性。他不辞辛苦,情系百姓,长途跋涉,为把党报的声音传播得更远。
新安县境内曹村、石井、北冶、仓头、铁门、磁涧等乡镇这里群山绵亘,峰峦重叠,沟壑纵横。一般海拔700~1000米以上。王老师不顾山高路远,道路崎岖,带领我徒步160多里,两天两夜翻山越岭50多座大山,在沿途中与几个年轻的党支部书记交朋友,分别给每个村党支部赠送一本报社印刷的精美的笔记本、一本《河南画报》,他同村支书促膝相谈:“党报党刊是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路线的重要载体,对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十分必要。希望你们紧缩其他开支,订一份党报。”
在王老师的鼓励和倡导下,曹村乡五个村党支部,尽管经济困难,经费紧张,依然订阅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河南日报》,改变了多年来基层党支部不订、不看党报的现象。他在大山深处与邮递员、与农民交朋友,下乡采访吃住在山里,每到一户村民家里吃过饭,总是把提前准备的饭钱,如数交到农民手里,有的农民不收,但扭不过他。
王老师看到山里农民手里那一块钱纸币,字都磨掉看不清啦,舍不得花。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下基层采访不吃招待饭,不让被采访单位和个人派车接送。他不讲究吃穿,常常一个馒头和一根生葱就是一顿饭。到市县采访,常常选择便宜的旅馆,把省下来的钱为农村基层党支部订《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和《人民日报》等。经过他做党报发行工作,河南省洛宁县1990年订人民日报881份,比上年增加了353份,居全省之首。
新安县曹村乡农民李欣,写信给河南日报询问自办邮政所事宜,王老师回信:“我已经与省、市邮电部门协调,请李欣同志去与县邮政局直接联系。”在县邮局大力支持下,大扒山区邮路很快开张。王老师来到大扒山区,陪同李欣把党报送到深山老林。当他看到李欣家庭生活困难,就把自己兜里的20多块钱掏出来塞给李欣,李欣不要。 “这是支持你办邮路的,你不收咱就不是朋友了”。他回到报社后,多次给李欣寄雨衣、鞋、衣物和生活用品。李欣通过这一包包东西,切实感受到了王老师那颗无私的爱心。
在王老师的支持下,李欣越干越有劲,这条邮路当初仅订几十份报纸,大扒邮路越办越好,增加到600多份。曹村乡前河大队党支部给群众订了一百多份《河南农民报》,平均每户订一份,小扒学校教师苏守正一人订阅十七种报刊,他从报刊中获得致富信息,花了300多元,邮购8种珍贵中药材种植,每年收入达到七八千元,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1995年10月,已退休后的王老师,仍拿出自己的388元钱,为新安县曹村乡贫困的黄岭村、大扒村、小沟村、前河村订1995年《人民日报》和《河南日报》等报刊,其中有4份《农村·农业·农民》杂志。
汝阳县蔡店乡农民李六峰,曾是一度失足青年。李六峰听说河南日报有一位“528”编辑王秉亭,人们都称他是“良师”和”恩师”,就直接去报社找到“528”编辑:“我曾经偷过别人的东西……” ”528”编辑耐心地对李六峰进行启发开导。李六峰回村后,“528”编辑一封封来信从郑州寄来,教李六峰勤劳致富,报纸上报道了《李六峰养兔致富,高风格扶持乡亲》。李六峰养兔成为万元户,被评为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李六峰深情地说:感谢“528”编辑王老师,没有他的关心帮助, 就没有我的今天。
努力践行党的宗旨 好善乐施不求回报
王秉亭先生不忘初心,坚守信仰,扶贫济因,乐于助人,为解群众燃眉之急。 1986年7月21日,大别山区河南省商城县汪桥乡东庙村的姑娘李福琴在病危中,向河南日报编辑部发出呼救信:“我去年高中毕业, 因患阑尾炎家庭经济拮据未能及时就医,病越拖越重,后来父母卖了30多斤大米把我送进乡医院,七拼八凑筹到100多元钱,让我做手术,可是由于缺钱没有及时输血,加上医疗条件差,手术后伤口感染,整天流着大便、黄水,自从病倒以后,我从没有穿过干净衣服,伤口痛如刀割,家里油、盐钱都缺,哪里拿出大笔的钱来给我治病。我躺在床上,忍受住煎熬。我现在才19岁,就这样等着去死吗?我还想活下去啊……”
王老师看后决定,想法救出这位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姑娘,在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带头捐出30元钱。深夜里,王老师办公室灯火通明,他一边处理其他读者来信,一边对我说:“李福琴求救信已经复印了十几份,你再以我的名义写十几封信,明天一早赶快寄给我的亲戚、朋友和有关单位。”并嘱咐我写信鼓励安慰李福琴:“树立信心,战胜疾病,热爱人生!”
王老师安排我给商城县人民医院院长写信:“请求医生速将李福琴接到县医院治疗,医药费正在筹措……”9月19日,商城县医院党支部书记陈耀贵、院长刘七生等,驱车赶到李福琴家中看望,将李福琴接到了县医院精心治疗。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党委书记王仁民带头捐款100元,并动员全区干部职工捐款500元,还有一张载着陕县大营乡大营村农民纯朴情感的540多元汇单,上面写有赠言:“李福琴,祝你早日恢复健康,重踏四化征途。”
信阳地区行署专员董雷,收到王老师转来的李福琴呼救信之后,立即安排地区民政局给李福琴寄300元医疗费,商城县广播电视站采编人员也捐了80多元,很多素不相识的纷纷捐款1600多元,民政救济款330元。面对一封封安慰信,一张张汇款单,李福琴流下一串串泪珠……
经医治李福琴康复后说:“是党报使我获得了新生 ,是王秉亭老师和社会各界热心人,把我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1987年春节前夕,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在开封火车站候车大厅,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赤背拿着刚脱下的军大衣喊道:“谁给10块钱,大衣卖给谁?”光脊梁卖大衣的小伙,是郸城县虎岗乡王寨村人,从新疆乌鲁木齐做木工活回家,在火车上睡着了,工具和行李包全部被盗,在开封火车站下车后,一天一夜没吃饭,身无分文,无法回老家。
王老师看着周围旅客说:“这位小伙子外出打工遇到困难无钱回家,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 他边说边从自已衣兜内掏出5元钱递给小伙子:“快把大衣穿上,别冻病了!”
我也随手掏出5块钱,旅客们看见此状,纷纷捐款, 使小伙子踏上返乡之路。
心系群众冷暖 浩然正气为民
著名作家张一弓说,王秉亭同志胸怀大众,情系百姓,把别人事儿当做自已的事情办,倾听读者诉求,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晗冤申诉无门的赵克让,1949年师范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小学校长、嵩县《生产建设报》编辑等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右派问题虽得到纠正,但一直未能恢复工作。七年间,他先后上访550多次,行程28000公里。
在赵克让近乎绝望时,卖掉几斤鸡蛋作路费,抱着一线希望,从嵩县直奔河南省城郑州市,找到河南日报群工处编辑王秉亭看到眼前这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听着赵声泪俱下的倾诉,王秉亭的心颤抖了。他奋笔疾书,向人民日报反映赵克让的问题,被1980年3月4日人民日报社《群众来信》摘编刊登。5月,王老师又在河南日报内参编发。
这件事引起了中共河南省委领导的关注,派出调查组纠正嵩县县委处理赵克让问题的一些不妥之处,但是根本问题久拖不决,事情一拖就是三年,为这个案子王老师也遭到不少指责和非议,情况复杂,再管下去就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有人劝王老师适而可止,但王老师坚决要支持赵克让恢复工作。1983年5月30日,王老师给中共中央书记处写了一份《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材料,为赵克让大声疾呼。1984年11月,赵克让的问题终于彻底得到解决。赵克让眼含热泪说:“河南日报为老百姓办实事,王秉亭编辑是活包公!”
豫西山区渑池县有一位青年叫陈定学,学生时代曾被打成“小反革命”蒙冤受屈1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经写信上访多次,最后都是不了了之。1979年8月,王老师收到陈定学来信后,立即写一封充满温暖的回信,信后的署名是:“读者来信组政字528号”。陈定学的来信河南日报编发了内参,呈有关领导阅示,还分别给有关单位写信催办。不久《中国青年报》也对陈定学的平反问题编发了“内参”,并把“内参”转给河南省委。省委领导批示:尽快解决。1979年10月,陈定学持续了14年之久的冤案终于平反。 1984年4月,陈定学到郑州参加河南省第二届青年自学经验交流会,一下火车,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河南日报》社,终于见到了日夜想念的“528编辑”:穿着一身褪了色的中山装,脚上穿着一双洗得发白的解放鞋。站在王老师面前,陈定学流着眼泪,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王老师,谢谢您!”王老师握着陈定学的手,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憨厚的“嘿嘿、嘿嘿”地笑了笑。
王老师收到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包罗万象,有党的政策落实问题,干部作风问题,行业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假冒伪劣商品,等等。对上访来信,王老师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群工部里,挂着几十面省内外群众送来的锦旗。他是一束阳光,温暖着广大读者的心,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心奉献,用爱心演绎了一曲生动的和蔼可亲乐章。为党的新新闻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真心实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感动了所有接触过他的人。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精彩的篇章。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直坚持不断。王秉亭凭着一幅热心肠,为群众解决了多少困难,办过多少好事,谁也说不清。
淡泊名利为人梯 桃李不言自成溪
王秉亭老师扶持鼓励勤奋好学青年自学成才,投身经济建设,是年轻人的良师益友。八十年代初,洛阳市青年李安民胸怀大志,勤奋好学,从16岁起任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团委书记,在谈到人生成长经历时,李安民说,因为工作遇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得到王秉亭老师指点迷津,王老师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王老师在改革开放初期,重视运用法律思维解决读者的信访问题,推荐李安民作为河南日报社的专项法律顾问,随他深入豫西山区采访调查几起读者来信反映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采访中很细致深入,很谦虚倾听老百姓、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工作人员看法和李安民提出的的法律意见,他的言传身教对李安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及工作作风和理想信念的打造,有很大的影响。
李安民看到王老师外出采访调研总是一身布衣打扮,常常是那几件洗的泛白的蓝色外套和白色圆领衫、布鞋,总是掂着一个布兜和一个磨破了边边角角的黑色人造革提兜,朴实无华像个农民和邻家大叔,坐火车硬座和公交车出行和步行,不给党政部门添麻烦,住县委招待所自己付费,自己在街边小店吃面条和稀饭馒头烧饼,从不奢侈,廉洁自律,给李安民树立了榜样,也影响李安民的人生。
王老师心中装着百姓,到基层他的脚上沾满泥土,与农民、工人、战士经常接触,与普通百姓感情深厚,帮助过无数自学青年,李安民就是其中之一。李安民说王老师政治立场坚定,他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引导李安民要担当重任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适逢党校正规化教育改革,第一次招生,他鼓励李安民报考洛阳市委党校,1981年李安民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该校第一期理论班的学员,在这个至关重要的节点上引导李安民。
李安民在王老师鼓励下,1982年参加洛阳市首批招考兼职律师考试,开始律师生涯,后来参加首届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成为专职律师,担任党政部门、党报和电视台、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在王老师影响下,被农民日报驻河南记者站及多家报社电视台聘为常年法律顾问和特约评论员。为推进依法治国做着自己的努力,先后获铁道部“优秀辅导员”、市“学雷锋标兵”,被武警洛阳市支队政治部授予“拥军律师”称号。
李安民说,王老师为许多自学青年的成长进步,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我永远不会忘记王老师这样一位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群众深情无限的老报人老新闻工作者。
王老师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爱惜新闻写作人才,资助自学青年。1981年秋天,驻河南某部战士蔡诗华,看到连队附近有一条90度弯道的公路,短期内造成6起人身伤亡事故,蔡提出改建道路的建议投寄《河南日报》,没出一周就收到“528”编辑的复信。10月27日,《河南日报》发表了蔡诗华的来信,并被报社评为1981年好新闻一等奖。从此,蔡诗华爱上了新闻写作,在省级以报刊发表1000多篇报道,诗歌上百次获奖,出版多部诗集,成为中国作协会员,后来在北京中国邮报社《邮来友往》做编辑工作。
而这期间,“528”编辑王老师老师一直关心蔡的成长,给蔡写了100多封信,寄了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材料和书藉,蔡诗华说:“我的写作生涯和出版14部诗集等等,王老师倾注很多心血和汗水,没齿难忘……”
河南省固始县三尖河乡一个普通青年农民赵国发,1983年高考落榜后,看到家乡交通不方便,信息闭塞,乡亲们很难看到报纸。他想办一个邮政代办所,把想法写给河南日报社。王老师把这封来信转发河南省邮电部门后,得到批准,赵国发很快成为一名农民邮递员,党报发行量由过去20多份当年增加到1300多份,为农民传递党的政策和致富信息,深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河南日报多次报道赵国发创办邮政所的经验,在全国很快推广。赵国发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被河南省团省委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还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赵国发热爱学习,勤奋向上,想参加人民日报举办的新闻智力开发学习班,因家庭经济困难,没钱交学费,王老师得知后,立即和老伴李爱莲商量在家庭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支付赵的全部学费。当时,王老师全家4口人,儿女都在读书,老俩口工资加起来不到100元,双方老家姐妹兄弟常常需要接济,依然省吃俭用挤出60多元支持赵国发学习。赵国发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330多篇稿件,1986年走上新闻工作岗位,被华中信息报社聘为记者。后来成为一名吃“皇粮”的国家公务员。
王老师把自家当成“通讯员之家”,是基层通讯员的联络站和免费旅馆。尤其是来自基层来自农村的通讯员,不但把他们拉到家里管吃管住,临走还要送盘缠,常常把一些写作书籍资料送那些家庭贫困的自学青年,经常拿出一二百元,作为扶贫助学费送给有志青年。通讯员到报社送稿,看稿登记,认真处理,笑脸相迎,让座倒水,热情接待。还经常给通讯员写信,释疑解惑,做些鼓励和指导。
王老师在报社做了40多年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同读者结下了深厚情谊,青年人称他为“敬爱的老师”,知识分子称为“伯乐”,农民群众说他是“脱贫致富路上拉车不松套的老黄牛”,蒙冤受屈的人称他为“无冕包青天”,恋人们称他为“月老红娘”。
太康县女青年王梅英,因为失恋痛苦万分,王老师对她像对自己女儿一样,同她促膝谈心,使打消了死的念头。王老师给她写信:一定要摆脱痛苦,开始新的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中,王老师还抽出时间亲自到王梅英家乡,与当地妇联联系,给姑娘介绍一位忠厚的小伙子。1985年他们二人结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王梅英含着眼泪说:“我能有今天,多亏我的再生父亲王老师。”王老师真心实意办一些顺民心的好事、得民心的实事、暖民心的难事,实实在在为民解忧。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但愿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王秉亭老师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作风,但是遇到贫困户有了困难,他宁肯自已节衣缩食,过着艰苦生活,也慷慨解囊给予资助。他身边有个小本本,那上面详细地记录了许多残疾人的姓名、性别、病情、文化程度、家庭地址、通信电话等,使得他能随时为残疾人提供帮助。本子虽小,却饱含着王秉亭的一片真心。
1991年5月19日,全国首次助残日前夕,王老师把儿女们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助残扶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都拿出来点的钱,支持残疾人事业!我过生日的时候,你们不要再给我买任何生日礼物;等我死了以后,你们也不要给我买花圈,先提前预付这些钱。”王老师把全家人的积蓄和自已的稿费,凑到一起一共500多元,全都捐给河南省残疾人联合会。
他察民之情、体民之苦、排民之忧、解民之难,积极帮助残疾孤寡老人、下岗失业人员、年老体弱人员、能力缺陷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他为许许多多贫困的家庭、残疾人送去温暖和扶助。一个深秋季节,下肢瘫痪的扶沟县姑娘江晓晓,拿着自已创作的中篇小说《宣判之后》初稿,来报社找王老师帮助联系出版社。
江姑娘的病情严重,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住招待所困难,王老师和老伴李爱莲商量,把江晓晓接回家中,如父亲般的大手托起姑娘从一楼一步一步的挪到三楼,这对年逾6旬的老人来说,是何等的艰辛!
王老师和老伴安顿好江晓晓,忙到外面张罗着吃的,不料江姑娘想如厕没有挪进卫生间就尿了,又赶上例假衣服都脏了。姑娘羞愧得想哭。王老师和老伴一起毫不犹豫地抱起姑娘,让她换下内衣内裤,拿去一件件清洗干净。姑娘要大便,李爱莲说:“孩子,我取痰盂来,你就在屋里解吧!”看着非亲非故的王老师冲完大便,江姑娘哭了:“爸爸,您就是俺的亲人啊!”临别,王老师给江晓晓40元钱路费,又摘下手表送给她,叮嘱:“要安心治病,珍惜时光,早出佳作!”在王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帮助下,江晓晓一边与病魔搏斗,一边发愤写作,先后发表作品10余万字,谱写一曲身残志坚,热爱生活的壮丽诗篇,江晓晓被比喻为“豫东张海迪”。
王老师察民之情、体民之苦、排民之忧、解民之难,为群众办事,惠泽百姓,帮助残疾孤寡老人、下岗失业人员、年老体弱人员、能力缺陷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解决现实困难,身边有一个小本本,那上面详细地记录,许多残疾人的姓名,性别、病情、文化程度,家庭地址,通信电话等,这使他能随时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帮助。本子虽小,却饱含着王老师老师的一片真情。
1988年春节,人们正沉浸幸福的节日欢乐之中,王老师收到一封来自鹤壁市汤河街贫困户杨继红来信,反映家庭生活困难,度日如年,全家人在春节中抱头痛哭。王老师立即从工资中拿出100元寄去,并写信表达深深的关切之情。
为了解决杨继红一家的生活困难,王老师给鹤壁市委写信,请他们妥善解决。“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渑池县老中医周国桢生活上有困难,王老师知道后多次给渑池县卫生局写信,洛阳市吉利区残疾女青年权菊先,对生活丧失信心,王老师给她寄去了残疾作家史铁生写的《死神的克星》,权菊先从此拿起笔开始了创作,同时发展经济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养殖户。为了资助偃师县残疾青年张荣枝生活,王老师带病四处奔波筹款。王老师了解到老山前线战士生活单调,他用自己的一些钱,为老山战士买书买报刊,持续不断寄给老山前线。
王秉亭老师作为一名入党60年的老党员,他坚持每天都要为党和人民做一件好事,努力起到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凭着一幅菩萨心肠,为农民群众解决多少困难,办过多少好事 ,谁也说不清。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做一辈子好事从不间断,永城县女青年魏玉琴、内乡县工商局宋玉平、偃师矿务局青年中医田积有等等,他们在生活困难中,都得到过王老师的帮助。
爱岗敬业讲原则 排忧解难冲在前
王老师在建国前就参加了革命工作,享受离休待遇理所当然,但他从不向党组织讨价还价,心里想的全是怎样帮助困难群众排优解难。他是黑暗中的蜡烛,给很多家庭带来了光明;他是青年人迷路时的导航灯,照亮前进的方向,并带来了收就的希望;他是冬日的阳光,春风化雨,给许许多多贫困的家庭、残疾人送去温暖和扶助。
在长期的群众党报工作实践中,王老师潜心研究群众新闻学、读者来信学,并创办了《通联月刊》,指导基层广大通讯员和广大读者积极为党报反映情况,关心党的新闻事业,培养新闻写作人才,搞好通讯员队伍建设。王老师认真处理好每一封读者来信,每天工作十几个钟头,他一人分管三个地区的读者来信,一个人顶几个人干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太晚,有时坐在他办公室藤椅上休息,有时躺在沙发睡觉,谁也说不清他趴在办公桌上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牺牲了业余生活,不打牌不下棋,几乎没看过电视电影,他把有限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读者和人民群众。
从1979年到1983年期间,他处理读者来信26326封,给读者的实际复信比这个数字要多好几倍,一般信后的署名是:“政字528号”,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奉献涓涓爱心,他擦去了许许多多读者来信上的泪水……
2017年3月份,王老师躺在病床上,生命弥留之际,仍然关心地询问夫人李爱莲:“豫西抗日英雄赵耕郊赔偿问题彻底解决没有?过去的那几家贫困户温饱问题解决没有?生活好转没有……”
王秉亭先生曾多次自言自语吟诵宋代诗人李纲的这首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他的一生像牛一样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他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从点滴做起,甘当无名英雄,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老百姓的疾苦时刻挂在心头,关心群众冷暖,忠诚党的事业,在平凡的编辑岗位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艰苦朴素、无私奉献,为党的新闻事业,为党报群众工作,勤勤恳恳,尽心尽责,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弘扬烈士革命精神 家国情怀激励后人
王秉亭先生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999年3月2日,《威海日报》记者王士波在审阅群众来稿时,读到了原河南日报社原资深编辑王秉亭的一封来信。信中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新闻线索:58年前,山东荣城县曾发生过一件很悲壮的事,那就是荣城县俚岛区峨石乡自卫团团部脱产干事、时年15岁的张晶麟因坚决抗日被日伪军杀害。
王秉亭信中说:“这位比山西刘胡兰还早5年牺牲的少年英烈,因为当时胶东抗日根据地被日伪军据点分割,当时的延安《解放日报》、 山东《大众日报》等都未能及时发现和宣传报道。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为共和国的诞生而牺牲的先烈,特别是像山东荣城“刘胡兰式”的烈士张晶麟,年仅15岁就为国牺牲,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在解放战争中,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是可歌可泣英雄儿女,最可敬佩、最值得铭记的英雄,希望各新闻单位派 得力记者采访报道,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共和国是用千百万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封信浸润着王秉亭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他是解放前从山东荣城参加革命的老党员。他提供一条震撼人心的线索,《威海日报》社立即安排记者追寻采访刘胡兰式的巾帼英雄张晶麟生活与战斗历程。张晶麟一个只有15岁的少女,一个只有17个月“军龄”的战士,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为我党我军放哨、送信。由于汉奸告密,她落入了敌人的魔掌。虽然受尽了折磨,她仍然坚贞不屈,直至英勇就义。
张晶麟烈士牺牲后,凶残的敌人把她的头颅高挂在俚岛村示众。但,敌人的残暴并没有吓倒已经觉醒了的胶东人民,胶东半岛的抗日烽火愈燃愈烈,英雄的荣成儿女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救国之路,6500多名荣成儿女血洒疆场,先后涌现出100多名将军,被誉为共和国的“将军县”。4月4日,《威海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隆重推出了长篇通讯《荣城,有位尘封半个世纪的“刘胡兰”》。4月23日,山东省《大众日报》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这篇通讯。随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数十家报纸先后转发了这篇通讯。5月10日,中宣部对《大众日报》大力宣扬爱国主义典型,发掘报道一位埋没58年的刘胡兰式烈士张晶麟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6月13日,新华社播发消息:“山东一位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张晶麟烈士的事迹在尘封58年后,被威海日报记者发掘整理出来,并大力进行了弘扬宣传。感人至深的烈士事迹在新的时代重现异彩……”
新闻媒体对张晶麟烈士事迹的报道,也引起了烈士的家乡荣成市掀起向张晶麟烈士学习的热潮。学习张晶麟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她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把祖国早日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巾帼英雄张晶麟烈士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王秉亭先生的一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埋头苦干,谈不上有多大的能耐,可是确确实实是一位助人为乐、爱惜人才的好人。立足岗位,不计名利,从点滴小事做起,满腔热情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他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投身于农村基层群众工作之中,为“三农”服务工作贡献力量。
王秉亭先生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也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他不仅仅是脚上沾满泥土,而且全身都沾满泥土芬芳气息。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怀着对人民热爱的家国大爱情怀。尤其是对农村农民,他有更深厚的感情。诚心诚意帮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题,坚持不懈给群众做好事。将老百姓的疾苦当成他的疾苦,老百姓遭受磨难好似他遭受磨难。用爱心演绎了一曲生动的和蔼可亲乐章。
原文链接:https://henan.china.com/news/roll/2020/0301/25305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