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焦飒 周美娇
初夏伏牛山,绿色入眼帘。在伏牛山腹地,南阳盆地北缘,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南召县,近年来针对山区群众增收路径窄的“病根”,对症施策,靶向治疗,开准“中药方”,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现如今,在南召县田地里满目葱茏的中药材,已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灵丹妙药”。
对症施策 开准治贫“药方”
5月8日,经历了前一日的小雨淅沥,天气格外晴朗。
眼下正是中药材种苗生长的关键时节,在南召县白土岗镇的绿丰源中药材种苗综合繁育基地里,几名群众正在进行田间管理。一行行整齐划一的田垄上,绿油油的种苗长势喜人。
“平时基地有活儿就会通知我们,打药、拔草、掐尖儿、施肥,一天下来能挣六七十元,去年一年在基地干农活增收了5000多元。”正在田里除草的54岁贫困户王德玉说,“我家的一亩地也流转给了基地,一年下来土地流转金还有800元收入。”
王德玉所务工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是当地贫困群众致富带头人董保存和老同学张付贵等共同创建的,他们所创建的南召县绿丰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白土岗镇杜村、桐梓两个行政村种植中药材。
“我们采取土地流转、提供务工岗位、参与入股分红、帮带种植药材四种方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董保存告诉记者,“我们还成立了南召县荣鑫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入股贫困户169户,其中112户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入股5万元,户均年分红3000元;57户贫困户到户增收入股5000元,户均年分红500元。”
依靠苦药材,盼来甜日子。在南召,中药材由治病救人的“土疙瘩”变成了致富增收的金“药”匙。每年中药材浇灌、施肥、除草、修剪等阶段,南召县白土岗镇东沟、姬村、碾坪、瓦房庄等邻近村贫困群众均可来基地务工,可解决400余人就近就业,年均增收2万元,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南召县是许多道地中药材的原产地,药材产地正、种类多、质量佳、品位高,是河南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纯天然中药材资源密集区。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地理地貌特点,对症施策,才能开准治贫‘良方’。”南召县委书记刘永国介绍,“近年来,全县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因势利导 创新扶贫模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开好了南召县的治贫“良方”,还要有得力的“抓药人”。
为了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南召县成立了中药材发展中心,同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广泛论证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县中药材发展进行高端规划,确立南召十大道地中药材,进行重点培育。以创建“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十大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为抓手,以打造“南召十大道地中药材”品牌为目标,采取“公司+基地+技术+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县内群众规模化种植,形成了“政府扶持引导、经营主体主导、社会资本融入、贫困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016年以来,南召县在县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完善中药材产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发展资金瓶颈问题。2019年,又对中药材带贫效果突出的涉农企业和种植中药材的贫困户,按照每亩1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鼎力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为促进本地道地中药材辛夷的长足发展,南召县中药材发展中心与人寿财产保险公司合作,为657户辛夷种植户投保,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一系列激励措施的落地实施,有效地催生中药材基地迅速“膨胀”,培育了乔端镇云霄曼白及种植基地、板山坪镇大曼山石斛种植基地等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总面积已达52万亩,年产量7000余吨,产值3亿元。”南召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勇介绍,“获得市级以上命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0个,成立专业合作社110家,中药材初加工企业9家,培育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295个,带动53个村、2130贫困户受益,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南召县还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产业扶贫效益。河南联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南召县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南召县新型定向脱贫协议》,由联源公司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服务,免费向贫困群众提供白及苗、黄精种子等,实行订单回收产品。“去年10月第一次分红,我分到2000块钱,今年年底还有一次分红。”南召县城郊乡大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庆起提起分红喜上眉梢,他告诉记者,“除了分红,我家种植一亩黄精,联源公司高于市场价回收药材,不用发愁销售问题。”
深谋远虑 谋求长效富民
脱贫攻坚,既看眼前更重长远。
为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南召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意见》《中药材“三个十”扶贫行动计划》等文件,制订了《南召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对南召中药材今后发展方向、扶贫途径等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同时,每年投入5000余万元,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并为182400余亩中药材进行了特色中药材投保。
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南召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育龙头、强基地。探索中药材发展新模式,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我们积极探索‘林果药’一体化种植模式,培育特色产业基地,促脱贫、防返贫。”南召县人民政府县长方明洋说。
在种植基地方面,南召县积极探索“林果药”一体化种植模式,建设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实施石斛、白及、黄精、丹参、天麻由设施栽培向林下、仿野生等原生态栽培模式转变,提高药品质量。在4个深山区乡镇种植白及、重楼、猪苓、石斛等5000亩,实现了林果药的立体化种植,不仅群众增加了经济收益,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在种苗繁育方面,南召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成无土栽培育苗车间2800平方米;建成智能温室大棚两个共2万平方米,建成日光温室大棚238个,初具规模的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5个,每年繁育杜仲、辛夷、防己、石斛等种苗3000多万棵,有效解决了濒危中药材种苗稀缺的问题,为基地种植、林下种植、贫困户种植提供了优质种苗。
南召县林业局局长吕永钧说:“下一步,将积极推动中药材市场建设,推动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南召优势特色产业,全面助推脱贫攻坚的步伐,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