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  清丰贫困户坐上“丰”字号列车

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 清丰贫困户坐上“丰”字号列车

2020-05-19 聚焦
广告02
免除3个月租金,这个“礼包”暖民心
518路公交车开进郑州博物馆

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 清丰贫困户坐上“丰”字号列车


  “玉英烹熟绝如肉,花盖开成不让梅。君若同能识此味,共期佳宴约重陪。”两句诗道出了世人对香菇味道鲜美的着迷。而今,在河南清丰,香菇等食用菌不仅成就了人们饭桌上的唇齿留香,也成为地方的脱贫好抓手,贫困户通过种植食用菌走上了丰收致富的道路。

  贫困户成了“菌老板”

  5月13日,在清丰县固城镇刘张庄村食用菌种植基地里,种植户王计学正带着两名贫困村民在自家的菌棚里给一排排白贝毛木耳菌棒喷水。

  “菌棚里有自动喷淋的设备,手动喷淋是为了照顾自动喷淋没有喷到的地方。”今年已经73岁高龄的王计学边喷水边告诉记者,“我承包了4个棚,一个棚有1.3万个菌棒,预计一个棚摘一茬就能挣1万多元,一年共能摘4 茬,虽然后3茬效益稍逊色,但一个棚一年保守估计也能获利两三万元。”

  眼前这个精神矍铄、干劲满满的王老汉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但他不等不靠积极创业致富。在他想创业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缺乏资金,是政府和村干部帮我办理了无息贷款,还借给我一些村集体的资金,让我有能力承包种植大棚,购买菌种,还让农技人员对我进行技术辅导,真是帮了我太多了。”王计学说,“下一步,我打算在棚里建设层架,把棚里的空间都利用起来,创造更大的效益。”

  近两年,像王计学这样通过包棚创业翻身变成“菌老板”的贫困户不在少数,现在随着食用菌事业越做越大,当地外出打工的人也在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当起了“菌老板”。截至目前,全县包棚创业贫困户约1200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此外,贫困户还可以通过劳务承包、基地务工、收益帮带等形式,实现就业增收。目前,全县劳务承包贫困户约1050户,户均年增收约3万元;菌棒托管贫困户约3700户,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基地务工约500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在收益帮带方面,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将通过承包大棚获得的收益,拿出不低于10%用来资助特困人口,最大限度地带动贫困户脱贫。

  “菌干部”撑起“致富伞”

  “木耳出现卷边,说明缺水了。这种木耳对地温、湿度要求比较高,得像照顾孩子一样进行管理。”固城镇刘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刘贵林弯着腰指着卷边的木耳对王计学说。

  据了解,“党建+食用菌+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刘贵林就成了基地的“后勤部长”,贫困户不懂技术了,他来联系;贫困户缺少资金了,也是他负责联系。久而久之,他也成了食用菌脱贫致富的专家。固城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尚建松从见到记者的那刻起,话题就没离开过食用菌和扶贫,他对食用菌的长势、价格、病害及如何防治等都“门儿清”,乡里现在有多少贫困户、多少贫困人口他都一清二楚。“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根据贫困户的情况因地制宜,让他们都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尚建松说。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清丰县党员干部齐上阵。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县长为产业园“园长”,乡(镇)党委书记包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包棚,负责技术指导、问题解决等。坚持县委引领带动、乡党委凝聚调动、村党支部执行落实,三级党组织上下联动,三级干部齐抓共管,农民脱贫致富路上“有人领、有人带、有人干”。

  此外,近年来该县按照省委组织部实施“头雁工程”安排部署,开展党支部书记常态优化行动,把产业发展好、带富能力强的159名党员吸纳进村“两委”班子,为产业发展注入攻坚力量;县委书记、组织部部长、乡(镇)党委书记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实行“群组式”帮带培养,按照3: 5: 2的比例确定优秀、良好、一般等次,实施绩效考核,组织党支部书记到浙江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其中,马庄桥镇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带领群众发展食用菌,帮助330人摘掉贫困帽子,被群众称为“蘑菇书记”,荣获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丰”字号政策赢民心

  在清丰县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之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丰”字号政策。该县积极推进“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培育“丰”字头工厂化生产企业10家,年产食用菌10万吨,年综合产值达10亿元。拉动就业近5万人,也带动了纸箱厂、泡沫塑料箱厂、物流、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着党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级干部看到了脱贫攻坚过程中,群众的最直观的需求,并对应出台了很多促进农民丰收致富的好政策。

  贫困户创业首先要解决资金的问题,为此,清丰县积极探索创新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助推食用菌产业机制,投入县级风险补偿金4000万元,撬动3.86亿元的贷款,贷款风险由“县、乡、银行”按照40∶40∶20比例分担,解决金融机构“不敢贷”的问题。切实为贫困户贷款搞好服务。乡镇党委、政府主导,村“两委”具体组织,全县共组织贫困户成立45个“食用菌发展合作社”,支持每户贫困户小额扶贫信贷资金2.5万~5万元用于建设食用菌大棚。个人确实不具备发展条件的,由合作社统一建设,贫困户每年可享受3000元的资产受益。对于种植白灵菇、平菇、双孢菇、香菇、 木耳、黑皮鸡枞菌、大球盖菇等品种的贫困户,以标准化食用菌大棚为单位,单个大棚种植菌棒达到4000棒或地表种植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的,当年奖补4000元。

  ■河南经济报 记者 孔凡哲 徐静

广告03
广告04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文章总数
1935
下载次数
3334095
评论总数
0
访问总数
337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