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穷帽子 端上“铁饭碗”

摘掉穷帽子 端上“铁饭碗”

2020-06-16 聚焦
广告02
河南省明确财政电子票据改革“时间表”

摘掉穷帽子 端上“铁饭碗”


  “庆杰,晌午给我留个大桌,今儿家里要来客。至于菜嘛,鸡和鱼都得有,弄个炸八块、红烧大鲤鱼、肉丝带底……”一大早,长垣市张三寨镇张东村的王庆杰接到了村里王大爷打来的电话。

  “我去集市上买条鲜鱼,再把今儿需要用的菜买下。”挂了电话,王庆杰一边穿鞋,一边向妻子交代,“你把店里的配菜备一下,再把里面最大的那张桌子擦一遍。”

  人们常说,厨师是餐饮行业的“铁饭碗”。捧上“铁饭碗”的王庆杰日复一日地忙碌着,一家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然而在2018年之前,王庆杰一家却如乌云压顶,拮据的生活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2012年,儿子出生没多久,王庆杰就被诊断出股骨头坏死。辗转4年求医问药,王庆杰的病情不但未见好转反而不断加重,2016年,行动不便的他再也无法外出打工,全家人只能靠妻子一人打些零工维持生计。2017年5月,经过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核,王庆杰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在王庆杰一筹莫展看不到生活希望的时候,镇村两级扶贫干部把树立思想脱贫、重燃美好生活的信心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帮扶。

  “2017年,正是我家最艰难的时候,我病情加重行动不便,儿子在上幼儿园,女儿正上小学,全家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提及那时的生活,王庆杰感叹道,“为了保障我家孩子能正常接受教育不辍学,镇村两级帮扶干部时常把两孩子的教育资助问题挂在心上,帮助解决了教育补助资金。”2017年12月,镇村两级帮扶干部又协助王庆杰办理了残疾证,随后为王庆杰一家申请办理了低保,同时为其办理了新农合和大病医疗保险,累计医疗报销1.7万多元。

  扶贫先扶志,输血更造血。兜底保障只是暂时缓解生活难题,但不是永久脱贫之计。唯有自主创业和辛勤劳动才能改变贫困面貌,走上富裕之路。

  在镇村两级帮扶干部的引导和帮助下,王庆杰决定自主创业经营一家冷饮小吃店,镇党委、镇政府和村干部帮助其解决了两万多元的创业资金问题。“虽然这些帮扶资金不足以彻底改变我家的生活境况,但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王庆杰感激地告诉记者,“冷饮店开业的那一天,我感觉像在做梦。”

  冷饮店的成功开业,极大地增强了王庆杰的创业信心。2018年6月,王庆杰在长垣市张三寨镇政府和张东村“两委”的帮扶下,开始学习烹饪手艺,随后租下一间约40平方米的门面房,并办好营业执照等手续,买来桌椅、碗筷等用具,在张东村街上开了一家餐馆。“刚开业时,每天只有五六个顾客来吃饭。”王庆杰说,“刚开始人虽然不多,但也是个好的开头。后来每次村里来人吃饭,我都会问问菜咋样?有啥建议没有?”

  王庆杰白天在餐馆里忙前忙后,晚上和妻子沟通当天店里的情况。他经常在妻子和孩子们熟睡后,起身翻出之前学烹饪的笔记,悄悄琢磨起厨艺,不知不觉看到深夜。切菜、颠锅、调料数量的掌握……在刚开业的那半年时间,王庆杰在营业之余,也在默默练习。随着菜品口感的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完善。

  店里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生意逐渐有了起色,王庆杰两口每天也更忙了。“忙了好,忙了说明来我们店的客人多,生意好。”王庆杰一边刷洗着锅铲,一边笑着告诉记者,“都说厨师是铁饭碗,如今我自己开店,自己有手艺。技术在手,吃穿不愁,真真儿地端上了一辈子的‘铁饭碗’。”

  当地村民也都爱到他店里吃饭,餐馆生意越来越红火,来这里吃饭的人都对其手艺赞不绝口。“物美价廉,不但味道好,这儿的菜也很实惠,菜份儿大价格还不高。”来店里用餐的村民纷纷说道。如今,王庆杰一家年经营收入可达5万余元,生活质量上去了,一家人对未来的日子也更有底气了。

  ■河南经济报 记者 孔凡哲 焦飒 通讯员 郭家栋

广告03
广告04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文章总数
2211
下载次数
3836916
评论总数
0
访问总数
387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