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轰动考古界的二里头绿松石青铜牌、殷墟卜骨卜甲……一件件文物出现在眼前,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活”了起来,70年的考古发现还原了华夏文明的真实面貌。
近日在郑州博物馆开展的“追迹文明——新中国河南考古七十年展”上,1225件(套)珍贵文物展示了河南70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华夏文明的基因谱系和发展链条得以重现。
新中国考古第一铲从河南挥起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国文物大省,也是近代中国考古事业成长的主阵地,新中国考古第一铲正是从河南挥起。
1950年10月,新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辉县开始了第一次考古发掘,从此拉开了新中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大幕。
“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河南引领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毓灵说,“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进行的一系列考古发掘为全国培养、输送了一批考古人才,建立起考古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70年来,河南也在考古发掘中取得诸多成果。河南博物院研究员李宏介绍,河南现有可移动文物470余万件,其中80%是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出土的;自1990年开始评选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河南已入选45项;2001年评选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河南有17项入选。
诸多历史谜团在中原大地揭开
展厅里10余件来自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将人们的思绪引向3800年前的王朝都邑。那时,“满天星斗”般璀璨的邦国时代拉下帷幕,中国最早的夏王朝揭开神秘面纱。
河南是夏商王朝核心分布区域,新中国成立后新发现的登封王城岗遗址、禹州瓦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二里头遗址,成为夏文化研究的主阵地。
历经几代人的不懈探索,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都邑格局和作坊遗迹,出土文物万余件,成为寻找夏代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如今,二里头文化主体部分为夏文化已被大多数人接受。
随着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地深入推进,集王后、将军、祭司、母亲于一身的妇好将3000多年前商代王室生活图景展现给今人,为解开商王朝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郑韩故城、三门峡的虢国墓地、平顶山的应国墓地……70年来,河南考古揭示出两周列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丰富的考古发现对两周列国的文献记载进行了印证、补充、改写与诠释。
勾画华夏文明发展历程
80多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仔细端详一件件考古文物后,感慨道:“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历代的考古发现河南都有,这就勾画出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
“河南70年来的考古发现建立起新中国考古的年代框架体系。”何毓灵说,河南对夏商周的考古研究为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等重大课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0年间,河南不断通过考古重现华夏文化谱系。孙家洞、许昌灵井、老奶奶庙、李家沟等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正在勾勒河南旧石器时代的清晰面貌;西坡、青台、双槐树、王城岗、二里头等遗址的新发现进一步明确了中原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独特地位;殷墟和鹤壁浚县辛村的新发现,为殷商后期文化以及寻找朝歌提供了线索;两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及陶瓷考古等重要考古领域在河南都有不少新发现。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河南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区,保留了历史与文化的完整链条和基因谱系,要不断通过考古重建起比文献历史更丰富、更广博的可以触摸的历史。”(新华社记者 桂娟 韩朝阳)
(据新华社郑州8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