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10月7日晚,一架由吉隆坡飞往湖北武汉的飞机上,因为一名约1岁的婴儿一直哭闹了1个多小时,有乘客难忍其扰,便与孩子母亲争执起来。乘客让孩子母亲“管好孩子”,孩子母亲则怒怼,“有本事你们一辈子别生孩子”。(10月10日《华商报》)
婴幼儿的身体和智力远未发育成熟,引发哭闹的原因很多,比如,在遭遇饥饿、病痛、睡眠不足、不顺心的事情或某些刺激时,就很容易哭闹。他们的情绪就像天气,阴晴难定,变化很快。这些都符合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然而,大人们在处置婴儿哭闹的问题时,厉声以对,大吵大闹,互怨互喷,就很不应该、很不正常了。
作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用“争闹”的方式来处置“孩子闹”,不仅不能稳住婴儿的情绪,还会导致矛盾升级,进一步刺激婴儿。争执和互怼只能带来对立,让当事双方很不愉快,情绪更加糟糕,甚至会破坏整个航班的氛围,干扰其他旅客的休息,影响其他旅客的心情。显然,当事双方将“孩子闹”升级为“大人闹”,是情绪失控、行为失态的表现,很不成熟,很不理性,也背离了友善的价值观。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父母带婴幼儿出门,会遭遇诸多不便,婴幼儿时常哭闹即是父母的闹心事之一,应该承认,有的婴幼儿属于“哭闹型”,尤其不好哄,父母有时也是无计可施、倍感无奈。对待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上的婴幼儿哭闹现象,我们应该本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念,多进行换位思考,多体谅一下带孩父母的难处,多给予一些理解和包容。
当然,终究是“孩子闹”给其他旅客带来了干扰,“孩子闹”是矛盾的肇始因素,带婴幼儿出行的父母还是应该为“孩子闹”而对他人抱有歉意,并尽量想办法安抚婴幼儿的情绪,当其他旅客提出意见时,婴幼儿父母应该理性解释,与对方进行文明沟通,甚至明确表达歉意,努力获得对方的谅解。切不可认为“孩子闹”天然有理,毫不尊重别人的感受和意见。实际上,有些父母就做得很好,不仅会因“孩子闹”而向周围旅客通过语言或卡片致歉,还会派送耳塞、小糖果等小礼物,如此,周围旅客的心里就好受多了。这种沟通方式值得带孩子出行的旅客学习。
化解“孩子闹”的责任不仅在带孩子出行的父母等人,也在交通运输单位。“孩子闹”是一个共性问题,国内国外的人都会遇到。据媒体报道,前一阵子,日本航空公司推出一项服务,在其座位预订系统中引入了一个功能,当乘客携带两岁以下儿童旅行时,在选完座位后该区域会出现“儿童”的图标,提醒其他自助选位旅客哪边座位有婴幼儿。这一服务就非常暖心,值得国内客运单位借鉴。高铁、飞机等客运单位除了可向旅客提示婴幼儿座次信息,便于旅客进行选座和规避,还可考虑将带婴幼儿出行的旅客尽量安排到集中区域或集中车厢。另外,客运单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母婴室功能,为“孩子闹”提供暂时隔离区,并可为旅客提供耳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