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这句话说的便是陕州地坑院(如图)。作为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陕州地坑院也被称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并衍生出了独特的民间文化,走出了一条文化致富路。
“地坑院的样貌独特,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7米的土坑,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11月9日,三门峡市陕州区民俗专家员石让说,他在这里住了整整66年,作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时至今日,陕州区依然存在着1万多座地坑院。
作为土生土长的地坑院人,员石让对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民居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陕州塬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行不通,在政府的指导下,这几年地坑院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让黄河文化从地坑院里走出去。这样,全村200多口人大部分都在景区找到了工作,有了固定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
员石让介绍,自从2016年5月这个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陕州地坑院景区开业后,民间艺人的艺术表演吸引了很多游客,周边群众也跟着走上了文化致富的道路。每年的冬季地坑院主题灯会和夏季夏夜纳凉季,已成为国内知名旅游品牌,景区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00万余人次,陕州区累计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1100户、50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拉动陕州区三产服务业收入达2.9亿元。
“巧老汉,坐到板凳上,手拿着剪刀,忙着又忙……”走进地坑院,一位老汉一边洪亮地哼唱着剪纸配曲,一边灵巧地拿着剪刀剪纸,特色的传统手艺,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的驻足,连很多国外游客也会特意前来观赏。
黑色剪纸、陕州锣鼓书、陕州澄泥砚、捶草印花、陕州十碗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濒临失传到被活态传承,陕州地坑院这座民俗文化“大观园”,让黄河文化历史在这里焕发新的活力。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焦莫寒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