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首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能转移大会上,河南农业大学与新加坡南达公司的一项“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引起大家关注。根据协议内容,河南农业大学将向南达公司授权黑水虻的人工繁育和相关技术,受让金额为1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063万元。
黑水虻是什么?什么技术让新加坡的公司不远万里登门“取经”?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找到技术发明人——河南农大生命科学学院“80后”副教授杨森一探究竟。
“黑水虻可是好东西,是联合国力推的昆虫替代畜禽蛋白饲料的来源之一。”杨森告诉记者,黑水虻不携带病毒,不叮咬,不侵入人类的居住环境,本身还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幼虫能够以餐厨垃圾、畜禽粪便、农副产品下脚料等作为食物,适应能力极强,能有效减轻环境污染。幼虫和蛹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和矿物质,是家禽、家畜和鱼类养殖的良好饲料来源……说起黑水虻的好处,杨森如数家珍,“钟爱”之情溢于言表。
资料显示,黑水虻也称亮斑扁角水虻,原产于美洲,是双翅目水虻科扁角水虻属的一种营腐食性昆虫,能够取食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其幼虫被称为“凤凰虫”,成为与蝇蛆、黄粉虫、大麦虫等齐名的资源昆虫,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
2007年,刚考上研究生的杨森开始接触黑水虻,从硕士到博士,再到毕业回母校河南农业大学任教,十几年来,黑水虻一直是他科研的主攻方向。他从黑水虻“虫—菌互作”生物转化入手,先后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在黑水虻资源化研究领域确立了国内领先地位。
如今,杨森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实现黑水虻的全自动养殖和加工,8~10天就可以将相应比例的餐厨垃圾、畜禽粪便、农副产品下脚料等废弃物质转化为昆虫蛋白、脂肪和生物有机肥,转化的同时没有臭气、废水等排出,达到零污染零排放。
杨森为黑水虻产业算了一笔账:使用黑水虻“虫—菌互作”生物转化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机械化生产线,每处理1000吨餐厨垃圾约需成本30万元,但可产生近60吨干燥的昆虫高蛋白,300吨多功能生物有机肥,直接经济效益约96.8万元,利润可观,同时将极大减少传统处理方式带来的环境压力。
据了解,郑州市每年产生约26万吨餐厨垃圾,按照以上转化1000吨餐厨垃圾可获得利润66万元计算,通过黑水虻与微生物的联合生物转化,每年可获利润约1.7亿元。如果10%左右的餐厨垃圾使用该技术进行处理,每年也能获得近1700万元的利润。
科学研究没有止境,杨森说:“生物世界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寻找打开更多宝藏的钥匙,让科学技术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记者杨青通讯员周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