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的河南大地上,民生答卷熠熠生辉,每一项成果都饱含温情,每一步前行都坚实有力。这份年终盘点,记录着奋斗足迹,承载着民众期盼。
房地产领域“止跌回稳”,让万家灯火有了安稳依靠;“以旧换新”赋能生活品质,拉动千亿消费;生态与文化协同共进,黄河流域生态向好;“四好农村路”如灵动丝带,串起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养老关怀点亮幸福“夕阳红”,让长辈们尽享天伦之乐;教育革新着眼未来,为莘莘学子铺就成长成才“高速路”;技能加持,让民众端牢就业“饭碗”,夯实民生根基;医疗改革迈向“健康中原”,群众就医有了坚实“医”靠……
站在新起点,河南将接续奋进,续写更精彩的民生华章,向着幸福新彼岸勇毅前行。
止跌回稳
全力以赴守护百姓“安居梦”
2024年的最后一天,郑州市惠济区惠康佳苑小区的业主收到了一份“跨年大礼”。
当天,郑州市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入住仪式在惠康佳苑小区举行,业主代表在入住仪式现场领取钥匙,这也是郑州市2024年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第二个实现交付的项目。
“从看到政策到选房摇号,再到今天收房入住,算是完成一件人生大事,春节就在这儿过了。”业主张先生表示。
为让工薪家庭在郑州能够“有得住”“住得好”,我省加大建设筹集力度,通过新建、改建、存量转化等方式,积极推动保障房建设,大力提升百姓幸福感。2024年7月,郑州市率先启动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申购配售工作。
2024年,我省全力以赴,把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作为防范重大风险、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抓手,高位统筹推进,及时抓好国家增量政策落地,联动打好政策“组合拳”,努力打造稳定健康的房地产市场。
“签了购房合同,心里也就踏实了。”去年12月15日,在郑州市工作三年的聂东在购房合同上签过字后激动地说,“一直想给妻子一个家,借着购房契税优惠政策和房贷利率的下调,终于圆梦了。”
在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去年,全省房地产市场信心得到提振,呈现止跌回稳的良好势头。我省在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后,及时跟进出台全部取消限制性举措、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6方面、20条省级配套措施,指导各地因城施策制定房票安置、购房补贴、优化规划指标等政策,持续释放积极信号。
在保交房方面,我省创新实施“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银行一审计一法官”的保交房处置模式,推动纳入保交房的42万套房屋交付39.7万套,顺利完成年度既定目标任务。
在支持住房消费方面,我省及时下调房贷首付款比例和公积金贷款利率,降低房贷利率和“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税费负担。
在推动“白名单”扩围增效方面,我省积极推动合规房地产项目应进尽进“白名单”,全省1100多个项目纳入“白名单”,授信、投放均超千亿元。
以旧换新
释放消费新活力 “换”出美好新生活
“我买的空调8600多元,享受到了近2000元补贴,到手6800元,太实惠了。”日前,在杞县发达家电,家住杞县城关镇的褚曼丽一边带着姐妹挑选家电,一边说着自己前两天购买家电的经历。
去年,我省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让“真金白银”惠及广大消费者。2024年9月10日,省商务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河南省汽车置换更新补贴实施细则》《河南省加力支持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对我省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补贴政策进行“提档升级”。
大到房产、汽车,小到家电、厨卫,消费品以旧换新的种类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推动消费市场扩容升级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家装厨卫‘焕新’实施方案,由各地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细则、抓好组织实施。”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2024年12月15日,补贴政策带动全省汽车报废、置换更新38万辆,家电以旧换新452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24.8万台(套),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3.4万辆,拉动直接消费约1000亿元。
政策红利精准落地,惠及千万商家。“现在顾客追求节能环保,以旧换新带动高端机型俏销,去年彩电的销售均价接近1万元。”河南苏宁易购有关负责人说。数据显示:去年前11个月,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90.22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限额以上单位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家用电器、音像器材同比增长49.4%。
不仅家电吹起“绿色”“高端”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潜力也进一步释放。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突破1000万辆,河南更是跑出新“汽”势,郑州汽车年产量突破100万辆。以旧换新助力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产销两旺。
如今,以旧换新进一步“扩容”,将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纳入支持范围;补贴审核发放进度进一步加速,力争将“资金申请—审核—发放”全流程时间压缩到20个工作日以内。以旧换新,焕发消费新活力,让更多企业、商家、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政策红利,“换”出人们美好新生活。
大河安澜
赓续“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到三门峡越冬的白天鹅已从10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到现今的1.6万余只。三门峡‘天鹅之城’城市品牌越来越响。”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孟繁昌说。
黄河河南流域内累计创成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伊洛河入选国家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天鹅、大鸨、野鸭、紫斑牡丹、中华猕猴桃等濒危动植物种群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大河安澜,不仅让珍稀野生动物重回家园,更为推动河南沿黄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前三季度,郑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02.7亿元,同比增长5.5%;规上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赓续“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课题。
洛阳市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课题。其中,5项考古项目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同时,洛阳市活化黄河文化资源,实施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工程,率先在全国打造隋唐洛阳城3.0版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样板,全市博物馆数量达102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全省第一。抓住“沉浸式”“年轻化”的新文旅特点,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截至2024年9月,洛阳全市接待游客1.26亿人次。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哲表示:“保护黄河是千秋大计,河南省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巩固基础上,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
四好农村路
条条坦途通幸福
连日来,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泥河村的村民无不笑意盈盈,说着同样的话:“这路修得既宽又平,走着真得劲。”
泥河村是平顶山市湛河区的偏远村庄之一,年久失修的道路已损坏严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修路势在必行。“现在,路变宽了,‘水泥路’变成沥青路,两旁还铺设了雨水、污水管网,栽上了绿化树,安上了路灯,不仅村容村貌更好了,就连晚上出门也方便了。”听着村民的赞誉,平顶山市湛河区交通运输局局长步涯阁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四好农村路’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德政工程。群众满意是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群众的好口碑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步涯阁笑着说。
畅通农村“振兴路”,兴业富民通幸福。“四好农村路”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有助于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2024年,我省继续将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采取部署好、整治好、养护好、保障好、宣传好“五好措施”,巩固拓展全省“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交通强国试点成果。
如今的中原大地上,条条大路串联起一个个乡村、城镇,全覆盖、深通达的交通优势绘就一幅幸福新画卷。去年,我省新改建农村公路6455公里,改造危桥642座,实施安防工程2798公里,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293条,客车日均代运邮件快递12.6万件。
“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势赋能。”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高建立表示,去年,我省持续发力,强力推动提档升级,打造畅通便捷路;深入实施交旅融合,打造特色旅游路;全面强化科技赋能,打造平安放心路;大力推动交邮协同,打造便民幸福路;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富民振兴路,用“四好农村路”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绘就乡村发展新画卷。
幸福养老
美美与共“夕阳红”
卫生间里加装扶手、防滑垫,房间装置感应夜灯,配置可定位的智能手环……在河南,“一户一策”的个性服务居家适老化改造,以“小改造”带来“大便利”,已惠及全省居民12万户,各省辖市均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入网老年人1718万人。
“只要坐在床边,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就能实时监测我的心跳、血压,如果异常,会第一时间通知我的儿子、儿媳妇。”说起家中的适老化改造,家住郑州市二七区的高长辉老人赞不绝口。
高长辉年逾古稀,老伴腿脚不方便,晚上起夜、日常洗澡是他们最烦心的事。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居家生活安全度。
养老服务事关千家万户。为了让居家养老的老人们安全、舒心地居住、生活,近年来,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2024年,我省将“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目前,全省开办老年助餐服务设施4100余个。
1月9日,临近中午,在郑州市中原区计划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记者看到这里的社区食堂菜品丰富、菜香扑鼻,不少老人选择在这里就餐。为满足周边居民一日三餐需求,食堂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老人设置“幸福价”“关爱价”,解决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外卖贵”等问题。
“菜品多、味道好,还不贵,非常适合我们老年人。”69岁的社区群众万王泽明说。
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全省157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县级特困供养机构,673个街道全部建成综合养老中心,7334个社区全部建设养老服务场所,实现了县、街道、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1806个乡(镇)敬老院完成提升改造,其中279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向社会开放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如今,在中原大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正在化为一幅幅现实的幸福图景。
教育均衡
为莘莘学子铺就成长成才“高速路”
从枯燥的书面知识到活灵活现的实物实体,看得见、摸得着、学得进,这是研学的一大亮点。近日,在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来自郑州高新区一小学的学生正在体验该公司研发的CR400系列高速动车组模拟器。展厅讲解员丁女士表示,这是该公司本月迎来的第四批研学学生。
2024年秋季,河南省义务教育正式进入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相互兼容的新时代。此次改革不仅更新了课程内容,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课标强调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新教材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力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河南基础教育的提质增效不仅体现在课程改革上,更体现在基础教育的投入上。
2024年初的全省教育大会上明确,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扩容行动。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力争实现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建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台账,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重大项目,加快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调整城乡中小学结构布局。实施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提质扩面工程,推动1/3以上乡村学校纳入城乡学校共同体。
2024年全省教育系统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推进会对全省重点民生实事改善300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项目建设情况进行通报。同时,会议强调,全省教育系统要充分认识省重点民生实事的重大意义,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办学条件差异,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根据人口变化新形势,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强近期和中长期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资源,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妥善处置闲置教育资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供强有力保障。
技能加持
育“工”成“匠” 让民众端牢就业“饭碗”
“各位看一下,酱香饼的饼坯可以擀得长一点,但一定不能太厚,然后像这样在锅里一边放一边拨动,形成一个个褶……”1月8日,在汤阴县韩庄镇部落村的易缘众创培训基地内,新一期的中式面点培训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培训师傅边讲解,边向围拢在身边的学员们展示着手上的动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技能是就业的根本。就业市场上,“就业难”与“招工难”“就业难”与“技工荒”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高技能岗位“有活缺人干”,没有技能的群体“有人没活干”。如何缓解这种矛盾?技能培训是关键。
“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解决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持续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扩大中高级技能人才供给规模,促进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技能加持,为河南人的就业插上了翅膀。稳岗有技能、增收靠技能成为共识,人人学技能、处处有培训蔚然成风。截至2024年9月,全省教育系统累计完成培训任务300余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00余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0余万人。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一头连着发展稳定大局。我省从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到“真金白银”支持稳岗企业,从探索用工新模式到涵养新业态、培育新职业,从加强权益保护到加快“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2024年,我省加快推动各项就业政策落实落地,稳基础、拓渠道、提质量,做好就业这篇大文章。
2024年以来,全省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9940余场,组织23.3万家企业累计提供599万个岗位。
一场场“家门口”的招聘会、一次次精心准备的直播带岗、一条条“真金白银”的就业政策……如今,我省一批批求职者扎根家乡、共创精彩。
健康中原
基层就医“一刻达”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
从辗转到大城市看病,到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省城“大专家”的诊治;从“不敢看病、看不起病”,到药价越来越便宜,医保报销比例越来越高;从在医院挂号排长队,到轻点手机就可以全程搞定……如今,河南人切实感受到了医疗卫生领域的点滴变化,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捷和福利。
“环境好了,设备也多了,一些病不用去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看好,而且还能报销。”家住睢县集河乡的村民王景说,这些年,睢县集河乡卫生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走进集河乡卫生院,窗明几净,检验室、治疗室等功能科室设置齐全。心电图、血常规等一些基础检查在村卫生室就能完成,检验结果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共享县级卫生专家资源。
如今在河南,每个乡(镇)都有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每个社区都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群众出门步行15分钟即可找到医疗机构就医。
数据显示,2024年,我省首批10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完成验收,119所乡(镇)卫生院通过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新增328所薄弱乡(镇)卫生院全面达标,行政村卫生室公有产权率达85.31%,基层群众看病更有“医”靠。培训1250个家庭医生团队5000余人、基层卫生人员16.6万人,村卫生室基本运行经费补助提高到6000元,纳入“乡聘村用”并签订劳动合同村医1.26万人,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备50个常见病种首诊能力,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