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0岁高龄的刘师傅因“肥厚型心肌病”及“持续性房颤”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接受了房颤“一站式”介入术(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术)治疗方案,治疗顺利、结果满意。患者及家属都非常高兴地表示恢复了正常心跳,也不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不担心血栓、卒中或偏瘫了。
刘师傅在1年前通过超声检查显示患有肥厚型心肌病。近日住院诊断持续性房颤,卒中风险评估CHA2DS2-VASc评分4分、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3分,心脏彩超提示:双房增大(左房49mm,右房53*75mm),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非梗阻型),左室流出道内径正常。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1.5。患者不愿接受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结合患者情况,郑州市九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介入中心主任赵明中博士及心血管内科一病区袁清茹主任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并充分考虑患者的意愿后,向患者及家属提出房颤“一站式”介入术(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的治疗方案,一方面解决房颤的不适症状,改善心功能,保持正常的窦性心律;另一方面重点左心耳封堵术可以防栓,较长期服药治疗有更优的成本/效益比,患者及家属当即同意“一站式”介入术(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术)。
2021年4月19日,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为一位房颤伴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在局麻下成功实施了房颤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使患者恢复了正常的窦性心律、也不再担心栓塞的来袭,患者及家人十分满意。这样全新的“一站式”治疗技术,通过微创方式,为房颤治疗打上“双保险”,既消除了房颤的症状,又闭合了房颤病人血栓发生的根源部位左心耳,同时也减少了房颤患者多次反复治疗的痛苦,消除了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依赖性,“一站”心安。
赵明中主任谈到,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临床常见的单基因型心脏病,人群发病率约1/500,死亡原因主要包括三种:猝死(51%)、进展性心衰(36%)和房颤相关的死亡(13%)。猝死更常见于年轻患者,而心衰和房颤相关的死亡更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心房颤动(房颤,AF),作为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高达22%~32%,其血栓栓塞患病率和年发病率分别为27%和3.8%。房颤的出现会加重HCM患者心功能的恶化,HCM病患者因AF导致血栓栓塞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因此制定HCM合并AF患者的合理治疗策略对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抗凝治疗并不单纯取决于CHA2DS2-VASc评分。目前指南推荐,对于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无论CHA2DS2-VASc评分、年龄或性别如何,如无抗凝禁忌,在恢复窦性节律前建议终生接受口服抗凝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心室非对称性肥厚,发生房颤后,往往症状明显难以耐受。因此,房颤转复成正常心律应作为优先治疗策略,如不能耐受或不愿长期口服药物治疗者可同时考虑予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干预。
中国是“房颤大国”,也是“卒中大国”,科学、高效的房颤管理与防控十分重要:(1)对减少心血管并发症、降低致死致残事件、改善生活质量而使患者及其家庭直接获益。(2)在一定阶段患者的总体医疗费用降低以及医疗资源消耗降低而致社会获益,已有循证证据显示具有长期的卫生经济学效益。(3)开展先进、有效、安全的医疗技术不仅推动学科建设向前发展,而且切实提升了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救治效能。(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