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年新增地表水供水能力7亿立方米、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60.7亿立方米以内、治理河道1900公里……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省级现代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水网骨干工程,推进互联互通、联调联供、协同防控,2026年底前完成“13纲39目74结”建设,基本建成“八横六纵”的现代水网布局。
逐步形成全省水网“一张网”
科技赋能下,一张看不见的“智慧水网”正在悄然织就。《方案》明确,我省将实施一批重大水网骨干工程,2026年底前基本建成“八横六纵”的现代水网布局,逐步形成全省水网“一张网”。
年新增地表水供水能力7亿立方米,城乡饮用水地表化率提高到6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70%,不断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60.7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17.3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3,全面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库,开展河道治理和蓄滞洪区建设,治理河道1900公里,河道3级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82%,持续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建成省、市、县三级美丽幸福河湖4000公里,重要河湖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率超过90%,水土保持率达到88.85%。数字孪生水网先行先试建设初见成效,水网关键要素感知率达到85%,重点水利工程数字化率超过40%。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状况,提升水网智慧化水平。
保障供水韧性安全
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开源节流并重,我省将在深度节水控水前提下,加快实施一批水资源调配工程,增强水资源调配、供水保障和抗风险能力。
推进水源工程建设。《方案》明确,我省将充分挖掘现有水源工程供水潜力,加快推进已列入规划的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加快实施农村供水骨干水源配套、水源改造、水处理设施升级和城镇供水管网延伸等工程。实行农村供水工程县域统管,尽力实现县域内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实施农村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推进灌区工程建设。建设一批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灌区工程,稳步提升农业灌溉保证率。
建设美丽幸福河湖
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强化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我省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幸福河湖。
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完善贾鲁河、伊洛河等28条重点河流44个控制断面生态流量调度和监测预警机制,建立生态流量考核断面信息通报制度。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确保重要河流断流河段实现有水并持续过流。
在商丘、周口等15个省辖市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统筹利用长江水、黄河水和当地地表水开展水源置换,结合强化节水、禁采限采等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73亿立方米,逐步实现采补平衡、水位止跌回升。加强太行山东部、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山地丘陵区和南阳盆地等区域重要河流源头区、上游区林草植被建设与保护,大力培育水源涵养林。在丹江口水库库区及上游、伊洛河上游等地区实施水源涵养林营造工程,强化封禁治理,促进生态自我修复。
推进水网融合发展
运用新技术,建设数字孪生水网,推进水网融合发展,健全管理机制体制,《方案》还提出一系列配套措施。
加快建设“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全面提升水利对象全要素、治理管理全过程智能感知能力,推进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建成省级水利数字孪生平台(一期)、卫共流域防洪“四预”能力提升项目,推进水利部第一批数字孪生调水工程和数字孪生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数字孪生农村供水、数字孪生灌区等重点流域数字孪生建设,推动平顶山市、南阳市市级水网先导区数字孪生水网与物理水网同步建设。
《方案》要求,加强省级水网与国家骨干水网衔接,与市、县级水网互联互通,打通水网建设“最后一公里”。加强水网与航运融合发展,开展淮河、贾鲁河、沙颍河、唐白河航道建设,推进周商永运河、唐河沙河联通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构建出海水运通道主骨架。健全航运用水长效保障机制,加强水利枢纽与航运枢纽统筹调度管理,统筹防洪安全与航运安全。推动水网与现代农业、抽水蓄能、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