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许昌市博物馆,“光影里的语言——殷作洲抽象摄影作品展”的亮丽开幕。作为作洲兄相交数十载的挚友,能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坐在这里分享心声、畅谈感悟,我内心满是激动与自豪。
一、作洲其人:初心如磐,德艺双馨
认识作洲兄,是在几十年前的工作岗位上,更是在后来无数个一同追寻光影的日子里。他今年七十一岁了,从市工商局退休后,没有选择安逸闲适的晚年生活,反而将全部热忱投入到钟爱的摄影爱好中,用镜头书写了人生的另一番精彩。
在工作中,作洲兄是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好公仆。数十年的军旅和工商行政管理生涯,他始终坚守原则、务实担当,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用公平公正的理念服务每一位群众。这种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品格,也深深烙印在他的摄影创作中,成为他艺术道路上最宝贵的精神底色。
退休后的作洲兄,卸下了工作的重担,却扛起了更沉重的摄影器材,走向了更广阔的创作天地。他为人谦和低调,待人真诚热忱,在摄影圈里有着极好的口碑。无论是日常民俗摄影创作,还是省市摄影家协会组织的采风交流活动,亦或是中原农耕博物馆的特邀拍摄任务,他都全力以赴、倾心创作。遇到年轻摄影爱好者请教,他从不吝啬经验,耐心指导构图、光影运用,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对摄影艺术的热爱与坚守。
作洲兄的生活简单而纯粹,摄影就是他最大的乐趣与追求。为了捕捉一幅满意的作品,他可以凌晨起身奔赴田间地头,在寒风中等待第一缕晨光;为了记录最真实的细节,他可以徒步穿梭在山野乡村,与农民朋友促膝长谈。他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心灵感受生活,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艺术家最动人的风采。
二、作品特色:光影为笔,意境万千
今天展出的60余幅抽象摄影作品,是作洲兄多年创作的心血结晶,分为“大田地的主人”“牛马羊——人类的伴侣”“石魂”“手”“树语”“无题”六个系列,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他对生活的观察、对生命的感悟、对艺术的追求。
“大田地的主人”系列,是作洲兄对农耕文明的深情礼赞。他以抽象的光影语言,捕捉农民劳作的瞬间,没有具象的人物刻画,却通过线条的交织、色彩的碰撞,展现出劳动者的力量与坚韧。那些沾满泥土的衣角、挥动农具的轨迹,在光影的塑造下化作富有韵律的视觉符号,让我们感受到土地的厚重与生命的蓬勃。这不仅是对农耕生活的记录,更是对劳动精神的敬仰,彰显了他作为中原农耕博物馆特邀摄影师的责任与担当。
“牛马羊——人类的伴侣”系列,充满了温情与诗意。作洲兄跳出了传统动物摄影的窠臼,以独特的视角捕捉牲畜的神态与姿态,通过光影的明暗对比,赋予动物们灵性与情感。画面中,牛的沉稳、马的矫健、羊的温顺,都化作了抽象的视觉表达,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这些作品没有多余的修饰,却在简洁的构图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让人感受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挚联结。
“石魂”系列是作洲兄抽象摄影的点睛之笔。他将镜头对准了公园、街头和山野间的奇石,通过近距离拍摄、光影重构,挖掘石头背后的“灵魂”。在他的镜头下,石头的纹理化作了流动的线条,表面的凹凸形成了立体的层次,光影的变幻赋予了石头生命与情感。这些作品或雄浑大气,或玲珑剔透,既展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也体现了作洲兄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让冰冷的石头拥有了柔和的温度与深邃的意境。
“手”系列聚焦于最平凡也最伟大的身体部位。无论是农民布满老茧的双手,还是工匠灵巧娴熟的双手,作洲兄都以抽象的光影语言,捕捉手部的形态与细节。画面中,手指的弯曲、手掌的纹路,在光影的塑造下化作了富有张力的视觉符号,传递出劳动的价值、创造的力量与情感的温度。这些作品看似简单,却在细微之处见精神,让我们感受到双手背后承载的人生故事与生命力量。
“树语”系列充满了生命活力与哲学思考。作洲兄以树为创作主体,通过光影的切割、色彩的渲染,将树木的枝干、叶片化作抽象的视觉元素。春天的嫩绿、夏天的浓荫、秋天的金黄、冬天的萧瑟,都在他的镜头下呈现出独特的美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树木的四季轮回,更隐喻着生命的成长与蜕变,传递出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无题”系列则展现了作洲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打破了传统摄影的叙事逻辑,以自由的构图、大胆的色彩、独特的视角,构建出一个个充满神秘感与张力的视觉世界。这些作品没有固定的主题与答案,却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与感悟,充分体现了抽象摄影的艺术魅力。
整体来看,作洲兄的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他善于运用光影作为创作的核心元素,将自然光影与人工光影巧妙结合,通过明暗、强弱、冷暖的对比,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与意境美。在构图上,他简洁大气、疏密有致,既注重形式美感,又兼顾情感表达,让每一幅作品都经得起细细品味。在色彩运用上,他或浓墨重彩、或淡雅清新,总能根据作品的主题与情感,选择最恰当的色彩语言,传递出最真挚的艺术情怀。
三、影界楷模:坚守初心,薪火相传
作为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作洲兄在摄影界堪称楷模。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摄影初心,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浮华所扰,一心扑在创作上,用作品说话,用实力证明。
在民俗摄影领域,作洲兄有着深厚的积累与独到的见解。他深入挖掘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与生活方式。他的民俗摄影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中原农耕博物馆的特邀摄影师,他更是不辞辛劳,穿梭于中原大地的田间地头,用镜头定格农耕文明的印记,为博物馆的收藏与展示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作洲兄的楷模精神,更体现在他对摄影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上。他始终保持着对摄影的热爱与激情,不断学习新的摄影技术与理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他积极参与各类摄影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创作经验、探讨艺术难题,助推着区域摄影事业的发展。对于年轻一代摄影爱好者,他更是倾囊相授、悉心指导,鼓励他们坚持初心、勇于探索,为摄影界培养新生力量。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作洲兄能够沉下心来,专注于抽象摄影这一相对小众的领域,并且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就,实属难能可贵。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需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他的这种精神,不仅值得我们摄影人学习,更值得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人借鉴。
四、创新探索:突破边界,自成一格
抽象摄影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艺术形式,它要求创作者跳出具象的束缚,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考。作洲兄在抽象摄影领域的创新探索,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摄影艺术的新可能、新境界。
在创作题材上,作洲兄有着独特的视角与选择。他没有追逐热门题材,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身边最平凡的事物——土地、牲畜、石头、双手、树木,还有读书、工匠、建筑、眼睛、背影等等。这些看似普通的题材,在他的镜头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意义。他通过对这些平凡事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度挖掘,发现了其中蕴含的美感与哲理,展现了“于平凡处见伟大”的创作智慧。这种题材选择上的创新,让他的作品更具生活气息与人文温度,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表现手法上,作洲兄大胆突破传统摄影的边界,将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元素融入摄影创作中。他善于运用后期处理技术,但又不依赖后期,而是以真实的拍摄为基础,通过光影重构、色彩调整、构图剪裁等方式,增强作品的抽象性与艺术感染力。他的作品既保留了摄影的纪实性,又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实现了纪实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在艺术理念上,作洲兄始终坚持“光影为语言,情感为内核”。他认为,抽象摄影不是简单的图像游戏,而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无论是对农耕文明的眷恋,还是对生命力量的赞颂,亦或是对自然之美的敬畏,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以情感为内核的创作理念,让他的作品具有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
作洲兄的创新探索,不仅丰富了抽象摄影的表现形式与艺术内涵,也为摄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传统摄影艺术只要不断创新、勇于突破,就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五、青春永驻:老有所为,艺无止境
七十一岁,年逾古稀,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但对于作洲兄来说,却是艺术生命的黄金时期。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艺术的热爱,身上充满了年轻人般的活力与激情。这种“青春永驻”的状态,源于他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源于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退休后的这些年,作洲兄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他的足迹遍布中原大地,从繁华的城市到偏远的乡村,从辽阔的田野到险峻的山川,都留下了他追寻光影的身影。他不顾年岁已高,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爬山涉水、早出晚归,只为捕捉那一瞬间的光影之美。这种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活态度,让认识他的同龄人和年轻摄影人深受感动与鼓舞。
作洲兄常说:“摄影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艺术,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拍下去。”这句话朴实而坚定,彰显了一位老艺术家对艺术的敬畏与执着。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艺无止境”的追求,看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他不断学习新的摄影技术,研究新的艺术理念,尝试新的创作形式,让自己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与生命力。
影展,不仅是作洲兄艺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他艺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作洲兄一定会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我们带来更多视觉的盛宴与心灵的震撼。我们也期待着,作洲兄能够继续发挥余热,为摄影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影响更多的人热爱摄影、追求艺术。
光影无声,艺术有痕。作洲兄用七十余载的人生阅历、数十年的摄影坚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抽象摄影盛宴。他的人,如他的作品一样,质朴而厚重、真诚而温暖;他的艺术,如他的人生一样,执着而坚定、创新而永恒。
文/苏金昌 图/段双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