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描绘出未来五年我省乡村产业振兴“路线图”,明确要做强高效种养业、绿色食品业和乡村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完善现代农业生态、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经营三大体系。
初步建成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1年,我省乡村产业振兴全面推进,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5800亿元左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4%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00元以上。
到2025年,我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初步建成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6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5%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以上、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部分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行动计划》指出,要做强高效种养业、绿色食品业和乡村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做强粮食产业,严格耕地保护,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亿亩。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抓好105个产粮大县和40个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粮食精深加工企业,打造“豫麦品牌”,到2025年粮油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壮大现代畜牧业,稳定生猪产能,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装备化水平,生猪出栏量保持在6000万头左右。大力发展优质草畜,积极培育肉牛、肉羊养殖大县,壮大母畜种群数量,大力推广“户繁一企育一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模式,打造豫西南伏牛山、大别山全产业链肉牛产业带,到2025年全省肉牛出栏量达到400万头左右、肉羊出栏量达到3500万只左右。扎实推进奶业振兴,重点发展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到2025年奶牛存栏达到50万头以上、奶产量300万吨左右,基本满足河南乳品加工奶源需要。
打造5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
《行动计划》提出,发展乡村仓储冷链物流业,加强县乡村冷链设施供给,建立覆盖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鼓励供销、邮政快递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加快在农村地区经营布局,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到2025年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的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现全覆盖,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达到50家以上。
同时,优化乡村旅游业。依托城市、景区集聚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在城市周边打造近郊乡村游憩地。依托精品民宿打造高端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特色精品民宿。依托文化资源打造体验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建成一批红色游、访古游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镇(村),发展乡村研学旅游。依托生态和气候资源打造康养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森林小镇和森林乡村,发展森林度假、运动健身、养生养老、气候康养产业。充分发挥农村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资源,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和乡村田园综合体,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休闲娱乐需求。挖掘各地餐饮文化,推广乡村旅游美食,加强创意设计,推出一批体现河南文化特色、具有时尚气息的“老家礼物”旅游商品。
到2025年打造5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200个生态旅游示范乡(镇)、10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4亿人次,年经营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
乡村信息产业方面,重点打造20家以上行业领先、技术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高的领军企业,举办中国(郑州)数字乡村论坛。到2025年创建60个以上数字乡村示范县。
加大财政三农投入力度
《行动计划》从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用地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开放、强化农业风险防控、加强组织领导等六方面提供保障措施。
在资金投入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加大财政三农投入力度,优化资金使用结构,完善惠农补贴政策,提高支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用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相关专项资金,资金使用更多向产业倾斜、资金占比达到50%以上,整合相关涉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工商资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从事良种繁育、粮食加工流通和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等。
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普惠金融,融合发展金融扶贫卢氏模式、普惠金融兰考经验,全面推进“党建+金融”“整村授信”,推动县域内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采集和评级授信全覆盖。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更多农产品期货期权,做大做强农产品期货市场。
在完善用地政策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在编制县乡国土空间规划时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制定省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建设和产业用地。有序开展县域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同时,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点状供地”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落实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用地政策。(河南经济报 记者 李媛媛)